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郝巧燕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郝巧燕

2014年05月07日 09:47:59 访问量:406


   摘要:此论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对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本人的教学实践,通过从课堂情境的有效设计、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课堂互动的有效设计等方面,总结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方法。在对九年级第七章第一节“燃烧和灭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巧妙的课堂引人、生动的课堂互动、积极的实验探究等方法,对这节课进行了有效设计,并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有效设计

 


目    录

 

前言

1.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1.1. 创设心理安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2. 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寓情于乐             

1.2.1. 讲故事             

1.2.2. 充分利用教学媒体             

1.2.3. 演示趣味性实验             

1.3.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2. 化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设计

2.1. 提问要适度,具有艺术性             

2.2. 提问要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2.3. 提问要注意个体差异性             

3. 化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设计             

3.1. 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             

5. 总结             

参考文献             

1

 

     前言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了出来。

有效教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姆BenjaminS.Bloom布鲁姆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有效教学”理论。随后,美国的斯莱文教授(SlaVin)在总结各种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QAIT教学模式,分别从教学质量(QQuality of Instruction)、适宜性(AAppropriate Levels of Instruction)、激励(IIncentive)和时间(TTime)等四个因素来诠释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学者诸葛宏也认为[1],有效教学的价值观应当是学习效率,不能只关注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应重视培养能力的多少;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感兴趣;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得到拓展;学生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单位时间内是否掌握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即有效教学就是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于2011年,经国务院同意,由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运动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2]。这一纲要的颁发标志着新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始。许多学者教师开始探索新课改后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变量的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或从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的措施及策略。

1.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3]。”新课改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改进和完善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变学与教的关系。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来创设教学情境呢?

1.1. 创设心理安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中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回答问题,但又害怕出错而羞于尝试。所以老师要细心观察及时肯定并给予鼓励,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增强信心来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所以教师的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个微笑一个赞扬都会感染学生,会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热情务实,用丰富的表情、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4],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2. 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寓情于乐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5]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2.1. 讲故事

通过讲故事来创设情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故事能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头脑中充满连续的疑问,激发学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实际用途时,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成语故事“屠龙之技”:从前,有一个人想学一门手艺,一位老者问他:“想学一门什么技术呢?”“杀龙”“什么?杀龙的技术?”老者惊讶的问。“是啊,杀猪杀牛都是小技术,我要学一门大技术,杀龙。这样,我就可以发大财了。”老者笑笑对他说:“年轻人,还是实际点吧,你想学的是一门徒有虚名的技术。”通过这个故事,引出注重元素周期律的实际应用,巧妙地导入课程。

再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讲一个“猎犬死亡之谜”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猎人拉着猎犬进入一个山洞,然后猎犬莫名其妙地死亡,而猎人自己却安然无恙,猎人觉得很奇怪,就准备点燃火把看看什么情况,可发现火怎么也点不着。后来他明白了……巧妙创设“趣”、“疑”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急不可待地想知道谜底,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探究的热情。

1.2.2. 充分利用教学媒体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6]。例如在讲原子的内部结构时,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微观的东西,会觉得微观性的东西特别抽象,只用语言来描述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但如果借用多媒体,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出来,将原子核形象成一个球体,让电子围绕它旋转。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形象生动,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深刻。

1.2.3. 演示趣味性实验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演示一些趣味性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如讲配位化合物时,演示一下古埃及法老曾表演过的“魔术”——飞蛇。取一块黄豆大小的药丸(硫氰化汞),用火柴引燃上端,然后可以看到药丸迅速飞出,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看到空中有一条如铅笔那样粗细,半米长的“小黄蛇”。再如讲Na2O2 的性质时,演示“滴水生火”、“吹气生火”,用一块脱脂棉包一些过氧化钠,在上边滴水或吹气,都能使其起火等。这些趣味性实验这些都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3.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和客观事实的矛盾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7]。如讲原电池的时候,教师可以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用铜丝将二者连接起来,可以看到铜片表面有气泡冒出。大家都熟知,铜和稀硫酸是不能反应的,可现在却冒气泡,分明就是反应了,是怎么回事呢?这就使学生的元认知发生了冲突,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

2. 化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设计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8]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提问要适度,具有艺术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提问不要都是“好不好”、“对不对”、“对吧”之类的口头禅,学生都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只是机械地回答“好”、“对”。这样表面看来这是一堂学生积极配合且气氛活跃的课,事实上“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果。同时,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要做到适度。因为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2. 提问要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课堂提问设计要把握一定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没有“梯度”,否则会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无法回答,导致课堂气氛死寂沉沉。所以在提问时要注意,所提出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提高。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责备,而应该帮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对他积极的态度表示肯定和赞赏。

2.3. 提问要注意个体差异性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所以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要因人而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如果问题难度太高,就打击了这类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提问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果问题太简单,则不利于他们注意力的集中。例如,在讲氨气与水反应的喷泉实验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个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只要上课仔细观察就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任务。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氨气具有的哪些性质?这个问题让基础较好学生回答。⑶分析一下喷泉实验有时会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基础差的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基础好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化学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设计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8]。”新课改强调要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一种“互动”, 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3.1. 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而只是一个形式。其实课堂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也要意识到互动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激情,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融入互动之中。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讲述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满足学生在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效率,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以及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经验和学习风格得到尊重,自我发现精神得到鼓励,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之中。

    4.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

本人曾对九年级第七章第一节“燃烧和灭火”进行了有效教学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进教室,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我曾在《辽宁青年》上看到的故事:有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墓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这是为什么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将会找到事情的真相。

2分组实验,培养能力

大家都知道水可以灭火,有谁见过水中的燃烧现象?现在,请大家用手中的实验仪器来做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在上课前发给同学们的实验仪器有氧气,导管,烧杯,电热套,药品有白磷)。

学生开始分组实验,讨论。一段时间后,让各个小组的代表来说他们组的实验结果,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讨论探究燃烧的条件,列表如下(表1):

                               

        1                    2                  3                   4

1 白磷燃烧的实验装置图

white phosphorus burning experiment device figure

 

1 白磷燃烧实验结果表

white phosphorus combus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tables

序号

1

2

3

4

水温

热水

冷水

热水

冷水

氧气情况

通氧气

通氧气

不通氧气

不通氧气

现象

白磷在水中燃烧

无现象

无现象

无现象

结论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着火点,有氧气

 

3适时提问,引发思考

得出燃烧的条件之后,我就因势利导,提问:“燃烧的条件知道了,那么现在大家思考灭火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燃烧的三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少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灭火。”

于是我进一步诱导:“很好,由此我们就知道了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了。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灭火器呢?”

学生都积极配合,动手做起了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图2):

图2  简易灭火器装置图

Simple fire extinguisher device figure

 

课堂最后我问大家:“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之后,有没有同学能解开古墓神灯之谜呢?”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谜底揭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白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

    5. 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实现“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辨证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提问和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中小学教育,2002,8.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修订版)全一册,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5.

[4]尹国爱.创新教育,激发情趣[DB/OL].“教育文丛”《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暨教案选萃》,2004,8.

[5]周发瑜.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DB/OL]. ****

[6]石小玲.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浅议[DB/OL] ****

[7]刘新知.《化学教学论》[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39.

[8]叶俊红.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 考试刊,2010(27):170.

[9]陈廷俊.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探讨[J].化学教与学,20101:19-21.

[11]熊作彪.初中化学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5):185-186.

[12]王红.探究性学习中的化学实验教学[J].时代教育,2010(4):207

The Effectively Design in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Abstract: Through the effective design in classroom situation,classroom question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experiments and so on.I summarize methods of the effective design in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in my thesis,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aimed at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effective design by teachers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in line with the chemistry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and my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of combustion and fire located in the first quarter in chapter 7 of the ninth grade.I adopted ingenious classroom introduction,vivid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positiv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to design this lecture effectively.In the end we have achieved expecte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  New Curriculum;chemistry; education; effective design

 

1

 

编辑:张良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神池县虎鼻中心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