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部教育厅 > 山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

山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

2014年03月15日 08:41:09 来源:市教育局 访问量:355

山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该考试有两考合一的功能,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科目设置与考试形式

山西省2014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统一组织命题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文科综合(含思想品德、历史)。各考试科目的试卷赋分与考试时间见下表。

 考试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

物理

化学

思想品德

历史

试卷满分

120

120

120

80

70

75

75

考试时间

150

120

120

150

150

三、命题依据

山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山西省教科院编写的《2014年山西省中考科目说明》为主要依据物理、化学学科以2011版新课标为命题依据);同时,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具体情况,体现2011版新课标的精神及理念。

    四、命题指导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针,按照省教育厅有关义务教育深化改革的意图与要求,在稳中求变,扎实推进的前提下,适当加大中考命题的改革力度,特别是要将中考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包括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相结合,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形成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的良好局面。   

同时,中考命题应坚持以下三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要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的学习水平都能得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

   (二)有利于促进实施新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三)有利于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基础上,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奠定基础。

    五、命题原则及基本要求

要着力体现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要求命题,力求全面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要处理好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意科学地考查“双基”,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考查开放和探究能力,体现正面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一)坚持能力立意。要注意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考知识主要是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试题的着力点应放在各学科的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上,考查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适当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二)注意联系实际。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联系社会实际要切合教学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防止只注重材料的立意,而忽视材料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距离,偏离学生的认知范畴导致“成人化”;要注意关注本地区全体学生的生活经验,防止因城乡差别、地域差别造成的不公正;试题的情境与素材应注意其典型性、适切性、有效性,应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避免人为编造有悖常理的虚假情境。

    (三)强化研究性学习,并在以后放到愈加重要的位置。当然,研究性学习反映在纸笔考试中更多为探究性试题。要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开放性的题目,此类试题设计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放题要特别注意确定清晰的评分标准,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

   (四)试题应体现教育性,坚持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取向,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应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防止呈现无关或影响答题的干扰性信息,杜绝单纯“贴标签”。

(五)要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特有的阅读审美心理和习惯,特别是文科,力求图文并茂,增强卷面的“可读性”。

   六、试卷难度

各科目整卷难度约0.60~0.70由易到难分为容易题(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等题(强调应用能力)、难题(强调开放与探究)个档次。各档次试题的比例分布如下表:

类 别

容易题

中等题

难题

比 例

60%

20%

20%

七、测试形式

除语文外,其他科目包括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将采用分两卷测试的办法,其中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全省考生均采用网上评卷的形式,考生在答题上答题。

八、各科目考试说明主要包括命题原则、考试目标与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部分。具体说明如下。

语  文

一、命题原则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体现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学业考试体现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考查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和促进语文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与内容(7~9年级)。

语文学业考试关注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及人类优秀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关注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关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以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教师教学。

语文学业考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试题素材、考查方式等科学灵活。

语文学业考试命题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选材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考查方式避免模式化,表述语言准确规范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和潜能。

 

二、考试目标与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与考试内容的几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中各部分包括的考查内容如下:

基础

25分

(1)  能辨识运用汉字

(2)  能辨识运用词语 

(3)  能辨识运用句子

⑷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⑸默写

阅读

45分

(1)对古诗词能初步赏析。

(2)对常见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能积累掌握,能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

(3)能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分析概括主要内容。

(4)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7)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象征、前后照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正面侧面等表现手法。

(8)能区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

(9)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写作

50分

(1)能准确理解题意。

(2)学会叙事,做到感情真挚、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3)能围绕表达的中心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4)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能运用修辞手法等丰富表达的内容。

(5)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能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等。

(6)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注: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的考查结合在上述三个板块的内容之中

三、考试形式及题型

1.考试形式

采用书面笔试闭卷形式,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题型

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含答案开放的表述题)、写作题等。

 

 

数  学

一、命题原则

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体现数学课程的性质

数学学业考试要体现数学课程的性质: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考查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数学学业考试要关注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数学学业考试要引导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数学自信心。

4.试题素材、求解方式等要体现公平性

数学学业考试命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和潜能。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5.试题设计应当科学、有效

试题内容与结构应当科学,试题表述应准确、规范,题意明确、不产生歧义,要避免因文字阅读困难而造成的解题障碍,避免在试题的背景或解答中出现与生活经验或其他科学原理相悖的情形。同时试题设计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保持一致。

二、考试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考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4)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5)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6)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7)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

解决

(8)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9)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10)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11)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2)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3)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14)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15)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7~9年级)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的内容为依据。试题中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比例如下:

 

内  容

分值

比例

数与式

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

约54分

约45%

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图形的认识

点、线、面和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尺规作图;视图与投影

约50分

约42%

图形与变换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相似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证明

统计

约16分

约13%

概率

综合与实践(课题学习)

结合以上三个领域的内容进行考查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采用书面笔试闭卷形式,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结构

试卷分Ⅰ、Ⅱ两卷,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和解答题。

3.试题题型的分值分布比例

 

题  型

分值

比例

第Ⅰ卷

选择题(单项选择,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

30

25%

第Ⅱ卷

填空题(直接填结果,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

18

15%

解答题(含计算题、求解题、作图题、开放题、信息分析题、应用题、猜想与证明题及综合探究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

72

60%

、考试题型与解答要求

(一)选择题

本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题旨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第三学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只选择一个认为正确的答案,多选、不选、选错均不给分。选出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二)填空题

本题中每小题先给出已知条件,在而后的语句中空出要问的答案并以横线代替,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得出与题意相符合的答案。解答只要求填写最终答案,不要解题过程,答案表达要准确、完整。

(三)解答题

本题含计算题、求解题、作图题、开放题、信息分析题、应用题、猜想与证明题及综合探究题等不同类型试题具有不同功能例如信息分析题可以考查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题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试题内容涉及第三学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

 

英  语

一、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1.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体现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英语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估教学成绩和测试命题的依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英语命题应体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以及英语课程整体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既要有语言知识及文化意识的测试,又要有语言技能的综合测试。

2. 引导和促进英语教学全面落实《英语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中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初中英语学业测试的目标应主要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识记能力,所学知识的领会能力,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实践能力,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起到促教导学的作用 

试题要发挥英语学业测试对初中英语教学积极的导向作用和反拨作用。要引导和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掌握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学生透过情境去分析推理,提高学生观察辨别、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 试题内容或材料要具有时代性与实际性

命题所选择的语言素材和所创设的语言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尽量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实际。选材要真实、地道,体裁要多样、题材要丰富,同时应具有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趣味性和文化特征。

5. 试题设计应当科学、有效

试题内容与结构应当科学,试题表述应准确、规范,题意明确、不产生歧义。要确保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并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确定试题的难度;要杜绝繁、偏、旧的试题,控制试题题量;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要适当;命制主观性试题既要考虑到试题的效度,又要考虑到试题的信度和阅卷工作的可行性;试题命制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相结合的功能

二、考试目标

1.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考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知识技能

1)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2)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叙述,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3)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4)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并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情感态度

7)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

8)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有学好英语的信心,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9)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10)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

11)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学习策略

1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13)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14)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

15)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16)在使用英语中,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17)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文化意识

18)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饮食习俗;

19)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0)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21)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以及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22)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及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23)关注中外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考试内容

1.考试内容以《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五级的要求为依据

2. 试题中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比例如下:

内  容

分值

比例

词汇,语法,功能

20

约16.6%

听的技能

20

约16.6%

读的技能

65

约54.3%

写的技能

15

12.5%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渗透在上述三个领域的内容之中。

3. 语言知识(打*号的内容只要求理解,)

I. 语音、语调

II. 语法

⑴ 名词  ①可数名词  ②不可数名词    ③专有名词    ④名词所有格

⑵ 代词  ①人称代词  ②物主代词  ③反身代词  ④指示代词  ⑤不定代词

⑥疑问代词

⑶ 数词   ①基数词  ②序数词  ③钟点,日期,年份表达法

⑷ 介词和介词短语

⑸ 连词

⑹ 形容词

⑺ 副词

⑻ 冠词

⑼ 动词  ①动词的基本形式. ②系动词.  ③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④助动词.  ⑤情态动词.  ⑥时态: a.现在进行时; b.一般现在时; c.一般过去时; d.一般将来时; e.过去进行时;f.现在完成时;g.*过去将来时;h.*过去完成时. ⑦被动语态:a.一般现在时; b.一般过去时;c.一般将来时;d.*现在完成时; e.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⑧非谓语动词:a.动词不定式;b.*动名词; * c.现在分词;*d.过去分词.⑨动词短语.

⑽ 句子种类

①陈述句(肯定式和否定式)     ②疑问句及回答(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  ③祈使句       ⑤感叹句

⑾ 句子成分    ①主语     ②谓语(主谓一致)     ③表语     ④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⑤补语     ⑥定语      ⑦状语

⑿ 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①主语十系动词+表语    ②主语十不及物动词  ③主语十及物动词十宾语     ④主语十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⑤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⑥ there be句型

⒀ 并列复合句

⒁ 主从复合句

①宾语从句     ②状语从句  ③定语从句   ④*主语从句  ⑤*同位语从句  ⑥*表语从句

    ⒂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

⒃*省略

    ⒄*倒装

     ⒅*强调

     ⒆*虚拟语气

III. 词汇

课标五级要求的1500~1600个单词

课标五级要求的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构词法

(1)派生  (2)转化  (3)合成  (4)缩写和简写

IV. 功能意念项目

V. 话题项目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英语学科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形式;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其中,听力测试部分的分值为20分,测试时间约20分钟;共86个题目,所有试题统一排序,用连贯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试卷与答题纸分开。

2、试卷结构

试卷分Ⅰ、Ⅱ两卷,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试题内容及题型的分值分布比例如下:

 

测试形式

题  号

题  型

题数

分值

比 例

选择题

听力

试题

情景反应

5

5

12.5%

对话理解

5

5

语篇理解

5

5

单项选择

15

15

12.5%

完型填空

15

15

12.5%

阅读理解(一)

15

30

25%

非选择题

听力填空

5

5

37.5%

补全对话

5

5

阅读理解(二)

5

10

词语运用

10

10

书面表达

1

15

合  计

9

 

86

120

 

 

五、题型说明及评分标准

听力部分

《英语课程标准》中听的技能的五级要求是: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能针对所听到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中考在听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围绕各种话题而成的单句、对话、语篇的理解,以及考查学生在听完语段材料后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

       听力部分的题型为情景反应、对话理解、语篇理解和听力填空四种题型。

 

      情景反应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就所提供的语音材料、所给的图片进行观察、想象、预测、理解及分辨的能力。本题所涉及的内容与《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关家庭、职业、假期、饮食、爱好等日常话题相关。语音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需要考生理解所听内容后找出相关图片。

        对话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提供的语音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试题的形式为日常对话。本题所涉及的内容依然是日常话题,语音材料以对话及对话后问题的形式呈现。需考生搜取并确认有关时间长度、所处地点、活动内容、人物描述、意见看法、 等具体的信息,或对说话者的意图进行总结、判断。

        语篇理解 

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提供的整篇语音材料的理解及就所给问题和选项进行综合分析、理解、筛选、提取等逻辑思维及推理判断的能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并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语音材料的呈现形式为长对话或短文。五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基本勾画出语篇内容的轮廓,而且通常都是按照在语音材料呈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

        听力填空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听语段的内容进行理解、推断、提取以及记录相关的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语音材料常常以说明、介绍、通知、广播等形式呈现。学生需在听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做好记录。五个空也是按照在语音材料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设置。所填的五个词均是课本词汇表中的黑体词,个别会有形式上的变化,即与所听到的形式不同,要根据表格中形式的需要来填写。

 

笔试部分

          单项选择

单项选择考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单项选择题目除了个别考查动词时态、动词语态、定语从句、宾语从句、情景交际的题目之外,基本按词类设题,即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副词、介词或介词短语、连词、疑问词等。考生需在充分理解语境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知能混合”题型,它以阅读为形式,以上下文为线索,旨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既考查词语搭配,易混词辨析,句型结构,复合句关联词和习惯用法等,又考查学生对于整个语篇的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近几年承托完形填空的语篇都是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的理念进行选择的,在完成题目的同时,对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完形填空的题目也基本按词类设置,基本不涉及语法,因此,对于句子及整个篇章的理解、把握是学生解好此题的关键。

          阅读理解(一)

中考越来越重视对于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题目的分值占到了全部试题的三分之一。阅读篇章的选材涉及到的题材涵盖了人物,学习,生活,环保,科学,文化等,都具有时代性,哲理性,趣味性,实用性。语篇内容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阅读篇章可从不同体裁的文章中进行选择,如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新闻报道,人物传记。这部分阅读理解的题目有各种类型,考生需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确定细节信息,明确作者的态度,概括文章主旨,进行合理推断,或猜测词义。

 

          补全对话 

针对《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说的要求的考查在此题中体现。它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选择正确的句子来完成对话的一种测试形式。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在用英语交流时能有效地提供信息,表达观点意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五个题目中会有部分考查固定的交际用语。

          阅读理解(二)

本题为开放式题型,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对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加工和转换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阅读文章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图表等。其选材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文章新颖、贴近生活。五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英语课程标准》的语法项目中所涉及的必会句式,如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学生需在快速阅读之后,抓住有效信息,以恰当的表达方式给出问题的答案。

          词语运用 

词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词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由所给词到所需词如果需要通常只进行一次变化,考查范围包括动词的时态,语态及非谓语动词固定搭配,各词类之间通过加前后缀进行的词形转换,及不需要变化的介词,连词,副词等。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通晓不同词类在句子中的用法,功能;并储备足够的词形转换知识。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的能力。中考书面表达的题材与考生的生活或学习息息相关,为考生所熟悉。其考查形式一般是根据所提供的情景写一篇80词左右的短文,提供情景的方式有汉语提示、图画图表或表格加少量文字提示、英语提示等。

 

 

物   理

 

一、命题原则

1.依据《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

物理学业考试要体现物理课程的性质: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考查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思想和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试题命制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公平性

物理学业考试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物理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试题的背景材料应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潜能。

3.试题设计合理、有效,体现科学性

试题的内容与结构应当科学合理,试题表述应准确、规范,题意明确且无歧义,语言表述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具有亲和力。要避免因文字阅读困难而造成的解题障碍,避免在试题的背景或答案中出现与生活经验和科学原理相悖的情形。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考查而远离繁琐的计算。

4.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体现发展性

试题内容应反映物理学近期发展的前沿动态,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我国科技领域新成就,应反映物理、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要命制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同时要把握好试题的开放度。加大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5.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体现导向性

物理学业考试要命制一定数量的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掌握恰当的物理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试题力求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考试目标与内容

(一)依据《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考试内容按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五个部分要求如下:

 

知识板块

知识点

考试目标

了解

认识

理解

声学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乐音的特性

 

 

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光学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

 

 

3.光的折射

 

 

4.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

 

 

5.透镜

 

 

6.眼睛和眼镜

 

 

7.显微镜和望远镜

 

 

热学

1.温度

 

 

2.温度计

 

 

3.物质的三态

 

 

4.熔化和凝固

 

 

5.汽化和液化

 

 

6.升华和凝华

 

 

7.水的物态变化

 

 

8.分子动理论

 

 

9.内能

 

 

10.比热容

 

 

11.内能的利用

 

 

1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力学

1.长度、时间及测量

 

 

2.运动的描述

 

 

3.运动的快慢

 

 

4.质量

 

 

5.密度

 

 

6.力

 

 

7.牛顿第一定律

 

 

8.二力平衡

 

 

9.弹力  弹簧测力计

 

 

10.重力

 

 

11.摩擦力

 

 

12.压强

 

 

13.液体压强

 

 

 

14.大气压强

 

 

15.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6.浮力

 

 

17.功

 

 

18.功率

 

 

19.机械能及其转化

 

 

20.杠杆

 

 

21.其他简单机械

 

 

22.机械效率

 

 

电学

1.两种电荷

 

 

2.电路

 

 

3.电流和电压

 

 

4.电阻和变阻器

 

 

5.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

 

 

6.欧姆定律

 

 

7.电阻的测量

 

 

8.电功率

 

 

9.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0.焦耳定律

 

 

11.生活用电

 

 

12.磁现象  磁场

 

 

13.电生磁

 

 

1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6.信息的传递

 

 

    

(二)《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必做的20个学生实验:

1.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3.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4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7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8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9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0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11.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2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4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5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6.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17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18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9.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0.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三)考试内容若按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学五个板块分类,试题中各板块内容的分值比例分布如下:

知识内容

力学

声学

光学

热学

电学

分值

30分

3分

9分

10分

28分

比例

38%

4%

11%

12%

35%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闭卷、书面作答的方式。考试时间,与化学合卷共150分钟。试卷满分:理科综合共150分,其中物理部分占80分。

2.试卷结构

试卷分Ⅰ、Ⅱ两卷,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约占30分,采用机读卡答卷。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题型,约占50分。物理试卷总题数控制在23个左右。

3.试题中题型的分值比例分布

题型

选择题

填空题

作图与简答题

实验与探究题

计算题

分值

30分

10分

6分

24分

10分

比例

38%

12%

8%

30%

12%

  

一、考试依据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命题原则

1.坚持深化课改,稳中求变的原则。命题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引导和促进化学教学全面落实《化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既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化学学业水平,也要很好地为高中招生服务。试题着眼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重视基础,关注学生基本素养形成。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考试内容以学生生存和发展,必需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为主。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在运用中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减少知识性试题,避免知识点的简单记忆。

3.坚持贴近生活,能力立意的原则。命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简单的化学实验与探究的初步能力;简单的化学计算能力。

重视科学探究的考查,内容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化学问题和学生后续学习基础的知识上,重点放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水平的考查上。试题应充分反应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避免将科学探究生搬硬套。

4.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加强创新意识的考查。命题立意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坚持教育性,注重积极的价值取向,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引导化学教学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5.促教导学,关注学习过程的考查。注重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过程、重体验,体现生成性,努力将课堂教学改革与中考试题融为一体。

6.试题素材要体现公平性。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地域、不同认知特点、不同化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状况。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 、考试目标与内容

初中化学学业考试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考查,即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主要考查化学课程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试题中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比例如下:

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14分

22分

12分

16分

6分

四、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书面作答的方式;考试时间,与物理合卷共150分钟;试卷满分,理科综合共150分,其中化学部分占70分。

2、试卷结构:试卷分Ⅰ、Ⅱ两卷,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

各题型大约分值如下表所示:

单项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实验探究题

计算题

20分

17分

12分

14分

7分

试题总数约为18个。

 

 

思想品德

  

一、考试依据

2014年山西省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业考试命题,以本科目说明为依据。

本科目说明结合山西初中思品学科教学及课改实际,对教育部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细化。

二、考试宗旨

努力对初中阶段学生所学思想品德课的水平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终结性考查。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努力体现思想品德学科在初中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并将培养合格公民作为该学科中考命题、平时教学和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命题原则

其一,突出思品学科性质和特点

其二,强调思考及理性思维的原则。

其三,探究开放、能力为本的原则。

其四,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原则。

四、命题要求

第一,2014年山西思想品德科目中考命题,要严格执行本科目说明的规定和要求。同时,继续保持2013年山西初中思品中考命题思路和方向,深化改革,逐步完善。

第二,将“培养合格公民”作为2014年及其今后思品中考命题的重心,改变以往政治语境过于强势的情形,同时将此转化为公民应有的政治素养。

第三,继续坚持能力立意,但与此同时要兼顾教育立意,凸显学科的自身特点。

第四,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新课改理念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即努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二是处理好能力立意与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纠正“开卷考试”、“强调能力”等理念和方式带来的一些误解。比如,“能力立意”不等于刻意回避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考查。比如,要适当注意思品学科自身的学术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科学把握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第五,进一步贴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现实,体现本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积极引导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正面引导为主,正确看待现实,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包括对山西本省大事的关注,适当增加乡土性。

第六,加大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和体现,特别是开放探究试题的比例,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七,要转换应试考试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在全省范围内真正形成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有关中考命题的统一认识,并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逐步摒弃应试倾向明显的命题技巧和题型,力争将思品中考的正态效应最大化。

第八,要适当软化思品学科传统观念中的严肃乃至呆板,从命题的立意到命题技巧

和风格,都要力求轻松活泼,图文并茂,有一种自然清新的书卷气,有一种激发思维的情趣,以初中生特有的要求和视角为中考命题的审美价值取向,有意识地避免枯燥的说教和宏大的政治语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实现思品学科渗透熏陶之教化功能。

五、考试内容

(1)《思品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分类目标以及课程理念所要求的教育方向和所应达到的学习水准,特别是其中的重要理念。

(2)《思品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标准”中“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三大模块的全部内容。

3)时事政治分为两部分:有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其它时政。

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为直接考查,比例约为10%;其它时政为渗透考查,包括山西省的时政大事。其它时政具体要求为近一年来(2013年3月21日至2014年3月20日)的国内外大事,2014年3月20日之后的国内外大事,如果适合入题的,同样可以以命题素材的形式出现。

六、考试形式

采用开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70分钟,全卷满分75分。

七、试卷结构

全卷分两大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分值约50%左右;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实践探究题(有研究性学习倾向)等三大类主观题,分值约50%左右。

试卷结构具体内容和要求

 

大题

题型

小题数量

分值

考查倾向

第Ⅰ卷

客观题

 

选择题

12

每小题为

3分

共36分

 

双基

第Ⅱ卷

主观题

简答题(填空、连线、辨析、改错、简答、评价等)

3—4

共约

16分

 

 

 

39分

 

 

 

 

是什么

分析说明题(主要考查多种思维模式)

1—2个题(包括连环问)

共约

12分

 

为什么

实践探究题(与研究性学习结合)

1个题(3—4问,层层推进)

共约

11分

 

怎么办

合计

4

 

17—19

75分

 

(3)容易题、中题、难题的比例大体设定为62:2

(4)试卷内容比例、开放性试题比例及试卷总体难度列表说明如下:

 试卷内容比例

开放性试题比例

试卷难度

成长中的我

约20%

 

 

约35 %

 

 

约0.6—0.7

我与他人的关系

约30%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约40%

 

时事政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约10%

其它时政

渗透考查

 

八、有关题型的说明

2014年山西初中思品的中考题型和试卷结构,基本与2013年保持一致,仍然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仍旧为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但需要强调的是:     

其一,有关选择题的说明。题型要求与规定和以往一样,仍然为四选一,但命题方式将继续保持2013年改革思路,特别是要努力改造选择题的应试倾向,回归该题型的本质。

其二,要继续刻意区分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的区别:

一是从题型本质来看,简答题侧重于“是什么”的问题,分析说明题侧重于“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二者区分的本质。

二是从教学目的来看,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覆盖面,引导日常教学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重视;分析说明题则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如何将一个问题阐述透彻的能力。

三是从答题特点来看,简答题的篇幅短,简明扼要,不要求思维的过程,着重看思维的结果;分析说明题则既要结论,更强调思维过程,通常要求深入阐述和严格论证。此外,实践探究题则有侧重于“怎么办”的倾向,并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其三,要继续适当加大试题的思辨性,尤其要打破分析说明题中“并列思维”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倡导培养更能反映九年级学生思维品质的思维能力,包括因果思维、辩证思维、递进思维等“立体”思维,形成五种大致以思维方式为核心的试题类型:并列式、因果式、辩证式、层进式和混合式(并列加其它格式)等五种。这些思维类型的试题主要在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中体现。

其四,有关实践探究题的说明。该题型有自觉向研究性学习进一步靠拢的倾向,这是山西初中思品中考一个不可忽视的动态。在组织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实践探究题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和区别,其次要明确在“实践探究题”这个说法中,“实践”是对学生参与性的要求,即强调置身现实生活之中,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则是对学习方式的要求。

因此,要深入探讨实践探究题在新课改形势下的多种新要求,倡导“跨学科,大综合”的新课改理念,尤其是文科内部,要打破学科壁垒,用以思品课程为立足点的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试题类型大致有应用文类、主题会议类、社会调查类、宣传板报类、标语口号和活动方案类等六种类型。其中,应用文类包括小评论(包括小论文)、倡议书、建议书、演讲词等;主题会议包括辩论会、主题班会等;社会调查主要为调查提纲的设计;活动方案类主要为活动方案的设计等。同时,要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常用的基本调查方式及步骤等

其五,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要有意识地逐步形成“大体题型有,固定套路无”“平时教学以课标为准,中考复习以科目说明为准”的统一认识与理想格局,淡化题型约束,重视思维品质,逐步改变重题型甚于重内容的应试倾向。因此,2013年的主观题仍然为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和实践探究题等三大题型,这个大框架不变,但其中题型的表现形式将会越来越灵活,甚至会略微突破上述题型说明的规定,而且未必一味求新,只要符合实际,好的传统题型同样应该得到尊重。

其六,试题的编制要与初中生阶段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相匹配,要有一定的情趣和情境;同时,要防止偏题和怪题的出现,把握好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之,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和努力,最终试图引导并形成这样的局面:在平时教学和中考复习过程中,不要在题型研究和答题技巧等应试能力方面过多花费精力,而要在教学基本内容的扎实掌握上多下功夫,真正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以平时基础扎实之“不变”,应考试方式灵活之“多变”。

 

历  史

 

一、命题原则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以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课改新理念和历史课程的紧密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推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目标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同时体现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它是规范教与学标准和评价的依据。鉴于参加2014年历史中考的学生所学内容的实际,为了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中删掉与增加的内容不作为本届学生的考试内容。

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板块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山西地方史知识。

2.考试目标

据《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规定,要求学生达到下列目标: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识读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能够结合背景、过程、结果和有关史料,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5)能用书面方式陈述历史,对历史事实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

(6)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和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面向世界的视野与意识。

(7)初步掌握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和历史合为“文科综合卷”。历史为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75分。

2.试卷结构

历史试卷分为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考试的内容比例和题型分值如下:

       分值比例

内容及题型

分值分布比例

内容

中国古代史

约15%

约11分

中国近、现代史

约35%

约26分

世界史

约45%

约34分

山西地方史

约5%

约4分

题型

第Ⅰ卷

一、选择题(包括15道小题,共30分)

30分

第Ⅱ卷

二、简答题(8分)

三、材料解析题(含两道题,共22分)

四、探究题(15分)

45分

 

四、考试题型与能力要求

2014年中考题型在保留原有题型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适当做出调整,将原来的分析说明题改为材料分析题,使试题无论从学科素养还是能力要求上进一步完善,更加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下面对各种题型的考查进行简要的解读与说明:

选择题:考查内容以重大主干知识为主,知识覆盖面大,能力考查全面,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考查能力的选择题将占有一定比例。这类选择题的题干一般以文字材料情境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形式(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意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准确的一项。通过考查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是一种设计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较广的多功能题型。

简答题:一般由两种题型组成。一种是列举题,把符合某种条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按要求作为题干设问,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判断能力;一种是考查释读图片、地图、图表等能力的试题,考查主题突出,设问直接,答案简洁。通过简答题,考查学生准确地表达历史事实的能力。该类试题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归纳性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注意对历史宏观知识框架的把握,注意对历史知识内在纵横联系的梳理和总结。

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的主要题型,一般来说根据考查的能力层级要求,分为两类:一类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直接获取重要历史信息的能力。一类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一类:考查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理清下列关系:目的与意义、原因与结果、动因与后果、措施与作用、观点与史实等。呈现方式: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材料取材广泛,可以直接来自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可以来自课外资源,课外资源都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材料作为解答试题的载体,而问题设置都是对课标要求内容的直接或间接考查。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些问题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历史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类:考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该题型主题立意鲜明,若干材料围绕一个中心议题,问题之间联系紧密,并明确规定解答方法。充分体现了材料解析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特征;设问层次递进、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选材上有原始文字材料,有经过加工的文字材料,有图表材料等。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及相关史料)具体的分析历史问题,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历史人物或事物做出相应的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体现历史人文素养;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综合性。

探究题:探究题是山西省历史中考必考题型,旨在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理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等。一般步骤是:可以用多种呈现方式整理史实,即从“点”入手进行“线”的梳理,以此构建完整的知识间内在联系;之后运用所学知识,整合教学内容,对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提升能力,同时答案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答案不唯一,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合理推论,形成正确的结论;最后,依据主题探究将所感所悟写出来或进行提升。实现历史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整合的目标。

 

 

 

 

- 26 -

编辑:张良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神池县虎鼻中心学校 特此声明。